春风送暖,绿意盎然。
3月28日上午,中央电视台17频道新闻发布厅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正在举行。这里,汇聚了众多媒体的目光,共同聚焦首届山东绿色蔬菜产业博览会这一盛事。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4月12日至16日,这场蔬菜产业的盛宴将在兰陵县盛大开启。作为山东省委、省政府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兰陵县荣幸地承办了这一全省唯一的蔬菜类展会。
兰陵,这个被誉为山东“南菜园”的地方,蔬菜产业早已成为其响亮的名片。50多万人投身蔬菜生产经营,让兰陵蔬菜“卖全国、销天下”。那么,兰陵蔬菜究竟凭借什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兰陵县农高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志乾为记者揭开了谜底。他介绍,兰陵蔬菜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市场的“常青树”,主要得益于五大核心优势。

首先是规模化的产业基础优势。兰陵常年保持120万亩的蔬菜种植规模,年产量高达500万吨。这里形成了“东部大蒜牛蒡、西部设施蔬菜、南部露地菜、北部食用菌”的产业格局,45万亩设施蔬菜保障反季节供应,30万亩大蒜占全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这种“四季有菜、品类齐全”的产能优势,让兰陵稳稳地成为了长三角蔬菜的稳定供应商。
其次是全链条的融合发展优势。从育苗到加工,兰陵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168个数字化大棚、6亿株种苗繁育能力,为蔬菜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156家龙头企业开发出FD冻干、调理食品等十大系列精深加工产品,特别是“一园六区”预制菜产业集群,让大蒜、牛蒡等土特产变身出口40国的创汇产品,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倍增。

再者是立体化的流通网络优势。依托“公铁河机”交通体系和120家物流企业、1500个城市配送站,兰陵构建了“126个交易市场+30万运销大军”的流通网络。兰陵人成为了长三角蔬菜运销渠道的主力军之一,同时通过电商销售,让兰陵蔬菜真正实现了“今天在兰陵田间,明天到全国餐桌”。
此外,标准化的品质保障优势也是兰陵蔬菜的一大亮点。兰陵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质量监管体系,制定了50余项生产技术规程。“苍山大蒜”等4个地理标志产品和169个“三品一标”认证构筑了品质护城河,国家级出口示范区资质更让兰陵菜畅行海外市场。
最后,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优势为兰陵蔬菜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中国农科院试验基地、10家智慧农业基地提供科技支撑,“四雁工程”培育了5400多名产业人才。特别是“师傅带徒弟”体系推动技术下沉,让新品种、新模式快速落地,数字化大棚亩均效益提升30%以上。
这五大优势的叠加,让兰陵蔬菜既有“量”的底气,更有“质”的竞争力,而首届山东绿色蔬菜产业博览会的举办,更是为兰陵蔬菜产业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绝佳舞台。

本次菜博会以“绿色引领、全链融合”为理念,在展区规划上突出了“全域联动、科技赋能、文化融合”三大特色。走进临沂农展馆的核心展区,2000个国际标准展位错落有致,通过“九大专题展区”立体呈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全景。一楼聚焦兰陵蔬菜走进长三角、预制菜深加工等实体成果;二楼集中展示了沂蒙优质农产品;三楼则设置了市场化农产品展。辅助展区则串联起国家农业公园、智慧农业产业园等9个实景基地,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数字化大棚、集约化育苗等前沿场景。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菜博会还在上海进行了推介活动,通过在上海全方位展示现代化发展和走进社区,把兰陵蔬菜延伸到消费市场前沿。
在“科技+产业”双轮驱动的展区,10余家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齐聚一堂,强化校企合作,集中展示了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方面的创新成果。智慧农业辅助展区更以水肥一体化、自动化种植等实景应用,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了“数字如何种菜”。

而“品牌+文化”的深度融合,则是本次菜博会的另一大亮点。通过“苍山大蒜”地理标志产品、预制菜“兰香天下”品牌专区强化产业标识的同时,还创新设置了兰花雅集、非遗。数万株兰花和沂蒙手造共同演绎了菜乡的文化底蕴。更通过“四雁工程”展区、沂蒙好青年案例,生动呈现了人才振兴支撑产业发展的兰陵实践。
兰陵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春仲表示:“首届山东绿色蔬菜产业博览会展区的设计既体现了‘一棵菜’的全产业链价值,更彰显了兰陵作为全国蔬菜产业标杆地的示范性。这里不仅有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更有科技赋能的文化表达。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会,为行业提供一个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现代农业发展样本。”
可以预见,首届山东绿色蔬菜产业博览会的举办,将进一步提升兰陵蔬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兰陵蔬菜产业也将在这股绿色浪潮中继续乘风破浪,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圣宇 通讯员 冯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