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冷凉蔬菜的颜色太“治愈”了。
3月23日,在雪川六盘山食品(宁夏)有限公司的马铃薯加工车间内,机器正自动运转。马铃薯在经过清洗、去皮、切制、漂烫等多道工序后,最终成为可油炸、煎烤的美味薯饼。这是原州区第一条薯饼生产线,年产量预计可达2万吨。
银川海关最新数据显示,前两个月,东盟超过欧盟跃居宁夏第一大贸易伙伴,宁夏对东盟进出口额达7.2亿元,同比增长138.3%,高出宁夏进出口整体增速131.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亿元,增长136.9%;进口0.2亿元,增长202.5%。

雪川六盘山去年10月24日首次出口冷冻薯条,成功打破固原薯制品的“零出口”。前两个月,宁夏对东盟出口“20强企业”中,有4家冷凉蔬菜特色产业企业上榜,其中,雪川六盘山、辛普劳两家马铃薯加工企业分别排第6位、第9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稳定经济增长,基础在经济,支撑在产业。”近年来,宁夏着力培育发展新引擎,全力打造“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十条产业链”和“七大产业基地”。包括单晶硅、赖氨酸、双氰胺在内,宁夏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优势特色产品出口占比逐年攀升;枸杞、冷凉蔬菜、牛羊肉制品、葡萄酒等“六特”产品成功叫响国际市场。

据银川海关统计,农产品、新型材料、机电产品是前两个月我区对东盟出口的主要产品。其中,农产品出口9000万元,同比增长220.6%;出口单晶硅切片2亿元(去年同期无出口),占同期对东盟出口总值的28.9%;出口机电产品1亿元,增长172%。
1月至2月,银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是我区对东盟出口额排名第一的企业。除在单晶硅棒与单晶硅片制造的多个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及技术领先外,不断推进企业数字化进程。“我们建立了5G智能物流与信息系统。为推进全产业链智能化生产,公司还建成基于单晶硅棒、硅片的高性能光伏发电单晶硅产品的少人化智能示范工厂,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控制。”隆基硅相关负责人介绍。

2月7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启动首轮磋商,双方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和供应链互联互通等纳入自贸协定,助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东盟是宁夏在RCEP协定下的重要贸易伙伴,前2个月,宁夏对东盟进出口占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规模的54%。其中对东盟进出口中间产品5亿元,增长116.6%,占宁夏与东盟进出口总值的70%。
“可以这样理解‘中间产品’,比如棉花是初级产品,加工得到的棉纱、布料等就是中间产品,由它们制成的服装等商品是最终产品。”银川海关综合业务一处四级调研员吴文涛告诉记者,中间产品贸易是供应链活动的重要指标,我区与东盟在中间产品上加大贸易往来,正是双方推进“供应链互联互通”的生动案例。

今年宁夏外贸实现良好开局,民营企业勇挑“大梁”,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当前仍面临外需走弱等多重困难,我区众多外贸企业依然保持较强韧性,出海谈合作、抢订单,努力激发活力增强动能。
“银川海关将密切关注RCEP协定、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进展等带来的优惠政策和发展机遇,确保企业对政策红利应享尽享,推动企业更高水平走出去。”银川海关相关负责人建议,我区外贸企业可利用中国—东盟经贸发展契机,重点“耕耘”双方经贸互补的合作领域,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化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整合,优化产业结构——向产业链高端攀登、向价值链上游环节延伸,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宁夏日报记者 王瑞/文 图由宁夏农安中心及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