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蔬菜网 - 蔬菜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内动态 | 国际要闻 | 市场行情 | 品牌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国内动态 > 乡村振兴上封面 | 数字农业消灭“天价”蔬菜 新零售平台要制造“香椿自由”
Z.biz | 商业搜索

乡村振兴上封面 | 数字农业消灭“天价”蔬菜 新零售平台要制造“香椿自由”

信息来源:veg-china.com   时间: 2022-01-14  浏览次数:10

  

  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欧阳宏宇

  每年谷雨前后,很多家庭的餐桌上都会出现一道应季菜——香椿芽。

  就在不久前,香椿却意外接替?厘子,成为新一代的网络“炫富 标志”,甚至因在一线城市100元一斤的售价冲上热搜,让不少网友惊呼:吃不起。

  按理说,香椿价格高,种植农户应该赚得盆满钵满。但在有中国“香椿第一县”之称的四川大竹县,石河镇新建村村?彭中全却告诉记者,过去几年,种香椿并不赚钱。“超市的香椿卖100元时,田间收购价最多不过十几元。”

  大竹县有十多万人吃着“香椿饭”,但因农业数字化程度低,香椿的田间收购价始终不高。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要提升农产品产业链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以数字乡村破 局农业农村发展,引导研发力量向都市精品籽种倾斜,提供技术培 训、产销衔接、冷链物流等“一站式”服务。

  用科技赋能,以数字化“破题”,大竹香椿正从粗放经营中蜕变。疫情期间,线下销售渠道受阻,却倒逼当地找到了数字化转型的契 机:通过与生鲜电商合作,脱离了“野蛮生?”的状态,也让农户实现增收,探索出了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即日起,封面新闻推出“寻路乡村振兴 科技赋能前行 ”系列报 道,探讨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解读中国农业奇迹背后的科技 “密码”。

  大竹县种植户收获香椿芽

  大竹香椿拒绝靠天吃饭

  从普通蔬菜变成名牌产品

  “天价香椿”的背后,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在承压。

  大竹香椿产业协会会?刘成文介绍,过去大竹香椿的销售主要通过从全国各地过来的采购商。香椿芽摘下来后,不分质量好坏,直接用稻草一捆、报纸一包,再铺上一层冰,当场就卖掉。落后的包装和运输方式,让香椿的损耗非常大,“那时候从树上摘下来4斤香椿,运送到批发市场之后,选出1斤多能卖的就很不错了。”

  粗放的经营方式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从农户到菜贩子,再到销售终端都在承担香椿物流损耗的成本;这一成本,最终又转移到了消费者身上。即便香椿价格超过百元每斤,农户的收入增加也并不明显。

  改变源于新冠疫情阻断了线下销售渠道,以及部分菜贩子的联合压价,无奈之下刘成文只好把目光放到了线上。在与生鲜电商接洽后,他第一次意识到,大竹香椿不应被看作一种蔬菜,而应该是一款名牌产品。

  “生鲜电商对于品控的要求,是过去我们过去无法想象的。”刘成文说,以盒?鲜生为例,平台对香椿芽的?度、品相、含水量等均有具体要求,大竹香椿有资格成为一款具有品牌效应的产品。

  产销标准化为农户增收

  普及数字农业的路还很?

  4月14日,记者在刘成文的香椿基地内看到,几名工人正在给收回来的香椿称重、包装。

  跟过去粗简的包装方式不同,工人们会在专?的塑料盒子里放上一张吸水纸,把香椿放入封装好之后,还要在盒与盒之间做好保护,再放进冰袋保鲜。“用上这套包装和运输方法后,大竹香椿能卖到北京、上海、广州,出品率也可以超过90%。”

  “网上卖香椿,收购价更稳定,也便于指导生产。”除了盒?外,刘成文还用类似的方式将自己的香椿卖上了多多买菜、美团、京东等平台。目前,他的香椿有四成通过网络销售。

  大竹县种植户收获香椿芽

  销路的增加、损耗的降低和产品的规范让农户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彭中全透露,现在他家的3亩香椿地,年均能给他带来1.8万元的收入,比之前提高了30%。

  对于消费者而言,香椿品牌化增加并不意味着其变成了贵族菜。盒?鲜生买手鲁小蓉告诉记者,价格更稳定,出品率更高等因素叠加,让农户赚得更多,刺激更多人加入到香椿产业中。消费者买到的香椿未必更贵,但品质一定更好。

  不过,这套香椿产业标准化流程在大竹只是个案。当地福元堂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严开刚告诉记者,线上平台收购标准不一,不少怕麻烦的种植户仍愿意选择菜贩子销售香椿。线下交易常常伴随着缺斤少两、品质参差不?的情况,严影响了大竹香椿的整体形象。

  对于这一点,刘成文透露,他们正在着手建立香椿的交易标准和溯源体系,准备按照新零售和电商平台的要求,制定了香椿的分级标准,按照不同等级定价销售,让整个行业更加规范。

  对话香椿人

  “网红菜”为何必须经受数字化洗礼?

  封面新闻:“大竹香椿”在2010年获得了由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为什么一定要走数字化之路?

  刘成文:事实上,在没有和盒?鲜生合作之前,我们的香椿卖得更贵一些,田间收购价最高的时候能达到30元,但收购价不稳定,销路没保障?期困扰这一产业。

  2017年,我刚回到大竹做香椿产业基地时,就遇到了菜贩子集体压价,田间收购价格从十几元一夜间跌到一元一斤。那时的我们没有别的销售渠道,这严影响了香椿产业的发展。

  和生鲜电商合作探索数字农业,我实际也没有多赚多少钱,反而在前期跑通链路的过程中还交了不少学费。但我觉得,能从盒?那里学到数字化经营方式。这套标准化流程能倒逼大竹香椿在产销环节中精细化起来,拓展更多销售渠道,从?远看是有利于大竹香椿发展的。

  封面新闻:大竹香椿的数字化改造起步后,下一步还有什么打算?

  刘成文:我常常说,大竹发展香椿产业是,“不爱读书,不爱学习,还不听老师的话。”

  我觉得,现在的香椿种植数字化改造只是开了个头,在种植和冷链技术上还有很多方面需要突破。比如,云南、山东等地的香椿运输用上了抽湿技术保鲜,这是我们在过去不敢想的,也是我们要学习的。

  大竹香椿种植“小而散”,当我们把从盒?等平台学到的技术推广给 种植户,有不少人觉得反正通过菜贩子也能卖得掉,嫌麻烦不愿意 做。对于这一点,县上去年制定了行业标准,香椿交易市场也在今年投运。以后,我们协会也会通过发证,做溯源体系等方式规范大竹香椿。

  封面新闻:数字化赋能农业后,新零售最终能为农?带来什么?

  鲁小蓉:一般而言,平台赋能数字农业分为三步。以盒?为例,首先是与当地农业基地建立?期合作,确定标准;然后通过当地的拳头 产品,跑通路径,使当地粗放式农业数字化、标准化、精细化,形成一套特有的标准;最终,借助已经形成的标准,以一品带动当地的其他农产品销售,从而帮助当地农户增收,实现乡村振兴。

  数字农业仍处于探索阶段

  专家:未来将普及到普通农产品

  技术助力农产品产销,数字乡村建设持续发展。来自工信部、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79万亿元,同比增?8.9%。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不断拓展,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数字化转型,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数字农业可以帮助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 产业效率、农村劳动力、生产模式等。”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研究员崔丽丽指出,从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来看,其核心内涵还是产业兴旺;产业振兴了才会留住人,有了人才才有文化、环境和治理。可以说,数字农业是从根本上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继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研究员崔丽丽

  对于大竹香椿等产业面临的数字化与粗放式两种经营模式博弈的现象,崔丽丽认为,数字技术与产业相结合,不仅仅是采纳新兴的技术方案,而且更重要的是现有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与数字技术适配,这就涉及到现有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变革问题。

  农业生产端是供给,而市场是需求。农业生产过去的问题是源头生产与终端市场对接的效率低下,中间环节多、信息不对称、供需信息传递滞后,往往造成农?收益低、市场也无法很好的满足,集中表现为农业生产规模小、分散化以及非标化无法对接大市场的消费升级,源头生产无法采用集约化的方式方法来更快速地与市场需求对接。

  从数字经济?度来讲,未来只要是能够在终端迅速集聚需求的销售方式都可以倒逼源头生产。基于聚划算、盒?等平台的订单农业、社区电商,甚至网红带货都可以实现迅速集聚大规模需求的目的,进而倒逼供给侧按需生产,甚至可以前瞻性地引导市场需求和按需生产。

  对于以盒?为代表的农业数字化是否可持续,崔丽丽认为,目前的许多数字农业仍处于探索阶段,盒?等平台的数字农业已属于标杆样本的阶段。

  “数字农业的关键是直接与市场快速沟通,在市场需求确定的情况 下,再采用技术手段提升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崔丽丽 指出,农?手里有钱了,才会有精力思考如何增加不断地提升农业 生产水平。可能在早期,这种模式更适用于附加值比较高的产品,未来则将会普及到普通农产品。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蔬菜网证实,仅供您参考